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新生儿败血症(胎热,胎毒,疮毒走黄)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
  • 典型症状:腹胀 烦躁不安 精神萎靡 肝脾肿大 瘀斑
  新生儿败血症(septicemia of newborn)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经各种途径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新生儿时期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随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研究的深入,败血症的定义也在不断的扩大,包括内源性感染因子(如肠道菌丛)启动以后所引起的全身炎症与感染。新生儿败血症一般主要是指血液中有细菌存在并持续繁殖,通过血培养可获得阳性细菌结果的一种病理过程,在具有细菌-免疫学诊断方面的证据,而并未获得阳性血培养结果时也可做出诊断。仍是目前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permil;~10permil;,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
典型症状:腹胀 烦躁不安 精神萎靡 肝脾肿大 瘀斑

一、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在早期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包括精神不好、反应不佳、哭声减弱无调以及奶欲减退等。在疾病进展时的主要表现为:

1、体温改变

 多数足月儿表现为发热;而早产儿与未成熟儿则主要表现为体温不升,少数新生儿可出现体温不稳定。

2.黄疸 

表现黄疸过重、消退延迟或在消退后再出现,以及黄疸原因无法解释。

3.肝脾肿大 

由于炎症反应与脏器的受累而先后出现。

4.激惹与四肢肌张力改变 

部分新生儿可出现兴奋-激惹症状,也有部分早产儿可表现四肢肌张力减退。

二、诊断

1、病史 

凡有以下危险因素均要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①羊膜早破大于12~24h;②母孕后期有发热和绒毛膜炎病史;③出生时Apgar评分低并有抢救史;④早产、双胎。

院内感染易发生于下列情况:①新生儿监护病区(NICU)治疗的患儿;②有入侵式治疗的患儿如气管插管、脐静脉插管等;③住院天数长;④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⑤病房拥挤;⑥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等。

2.临床表现 

新生儿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症状。

(1)呼吸窘迫 为最常见,在败血症婴儿中占90%,严重程度可有不同:如轻微的呼吸急促,鼻掮呼吸三凹征、对氧的需要增加,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需要人工通气。

(2)心率增快和周围循环灌注差,青紫。

(3)低血压。

(4)酸中毒(代谢性),低血糖或高血糖。

(5)体温不稳定:10%~30%的新生儿可有发热和体温不升。

(6)胃肠道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胀、纳差。

(7)活动减弱或嗜睡、烦躁不安、呻吟。

(8)抽痉。

(9)瘀斑或瘀点。

(10)其他如黄疸、肝脾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血白细胞计数<5?109/L,未成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0.2提示有细菌感染。

(2)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100?109/L提示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

(3)急相蛋白 

①C-反应蛋白>15μg/ml提示有细菌感染,②ESR>15mm/h。

(4)血培养检查

 血培养阳性可确立病因诊断,疑有感染的患儿均需在入院后用抗菌素前取周围血做培养,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如患儿用过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可用高渗培养基作L型细菌培养,怀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可作厌氧菌培养。

(5)其他部位培养

 脐部、尿液、大便或其他局部感染灶的培养。

(6)放射学的检查

 胸部X线检查在有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均应进行。

(7)病原菌抗原检测

 如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方法。

一、发病原因

1、病原菌 

不同地区病原菌有所不同,欧美国家40年代以A组溶血性链球菌占优势,50年代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60年代以大肠杆菌占优势,70年代以后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成为最多见的细菌,大肠杆菌次之,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菌也颇重要。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成为美国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我国仍以大肠杆菌(多具有K1抗原)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和L细菌(以Lister研究所定名)感染常有报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不断增加,GBS虽有报道但不多。

2.感染途径

 新生儿败血症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宫内主要是通过胎盘传播感染;分娩过程中由产道细菌感染引起;生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侵入皮肤、黏膜,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脐部是最易受感染的部位。新生儿产时有呼吸抑制而经过复苏干预、羊膜破水时间过长(>24h),母亲有产时感染或发热。

3.自身因素

 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完善,IgM、IgA缺乏,对病变局限能力差,细菌进入体内易使感染扩散而致败血症。男婴和低出身体重儿等相对容易获得感染,随出生体重的下降而发病率与病死率增高。

二、发病机制

新生儿败血症引起炎性反应的主要机制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其一是由于细菌毒素对全身各系统,尤其是受累脏器的直接作用,主要是毒素对相关脏器、细胞的损害;另一方面是由各种炎性介质(proinflammatory factors)和细胞因子引起炎性反应和多脏器功能损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降钙元素(procalcitin)、活化补体、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以及多种白细胞介素(IL-1、6、8等)。在成熟新生儿尤其在重症感染的新生儿中,炎性介质与细胞因子已成为引起SIRS与MODS的主要病因机制。另一方面,早产儿、低体重儿与未成熟儿的炎性反应功能不健全,尤其是与炎性反应有关的免疫细胞功能不全,包括中性粒细胞趋化、集聚过程中的所需的一些黏附分子(adhesion factors)如选择素(selectin)功能不全也可成为感染扩散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一.预防

1)做好围生期保健 

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对高危儿加强监测

 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3)做好皮肤、黏膜护理 

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其他注意事项

新生儿败血症最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有时神经系统症状并不明显,但已并发此症。因此要提高警惕,及早作脑脊液检查。其次易发生的并发症是肺炎或肺脓肿,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其他迁移性病灶如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和肾盂肾炎也偶可发生。

新生儿败血症鉴别

1、颅内出血、窒息 

败血症有呼吸暂停、震颤、抽搐、前囟凸出、表示有神经系统侵犯时,尤其是初生1周内患儿,应与颅内出血、窒息等鉴别。后者发病早,多在生后1、2天内起病,有产伤史。有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并发脑膜炎时,也应与败血症鉴别。

2.呼吸道疾病 

败血症早期症状可有呼吸困难、急促、发绀等,应与气胸、肺炎、未成熟儿原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膨胀不全等鉴别,必要时可摄胸部X线片以协助诊断。

3.消化道疾病 

腹胀、呕吐、大便次数多或减少,是肠道原发病的表现,也可在败血症时出现,应分析各症状的发展和因果关系。对肠菌类引起的败血症应提高警惕。

4.血液病 

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酶的缺乏也可表现黄疸、贫血、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但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并无感染征,可与败血症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鉴别。新生儿出血症须与败血症并发出血者鉴别,前者无感染灶,输血和维生素K治疗可获痊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先天性白血病应与败血症鉴别,可由血常规检查协助诊断。

5.新生儿肝炎 

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皮肤黄染明显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轻,故常常误诊。新生儿败血症出现黄疸的机制除细菌毒素引起的溶血外,与肝细胞的损伤、肝脏排泄胆汁障碍及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胆红素在肝脏结合过程受到抑制有关。所以部分患儿血中转氨酶及直接胆红素升高,临床常误诊为肝炎综合征而延误治疗。

患儿无肝炎接触史,与其母HBsAg全部阴性。实验室检测,多数患儿白细胞数增高,选用抗生素治疗症状迅速好转。同时有局部感染灶更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线索。而没有明显感染灶的新生儿败血症惟一依据是血培养。因此当患儿出现原因不明的黄疸时,应想到败血症的可能并早期采血做细菌培养。如果一次血培养阴性而又高度怀疑败血症时,应反复做血或感染灶的渗出物的细菌培养以提高阳性率。

6.其他感染 

单纯疱疹、巨细胞包涵体病、柯萨奇病毒感染等均可在新生儿期发生,其症状与败血症相似。单纯疮疹病毒感染,半数可无疱疹,只有全身症状。柯萨奇病毒可引起发热、厌食、呕吐、苍白、发绀、呼吸困难、肝大、黄疸、出血等,主要表现为心肌炎和脑膜炎,多在初生2周内发病。另外,弓形虫病、球状孢子菌病、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等少见病,有时也应与败血症鉴别。

新生儿败血症饮食

   新生儿不能自主饮食,需要医生针对具体的给予饮食指导。营养要保证。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