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详细

毛囊炎(疖)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多见于成人
  • 典型症状:丘疹 上半身热刺激性多汗 毛囊角栓 毛囊性呈鳞片状角化 脓疱
  毛囊炎(folliculitis)是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部位所发生的化脓性炎症。中医学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状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疮、发际疮、羊胡子疮、蝼蛄疖、蝼蛄患、蟮拱头等。本病好发于头部、项部、臀部、肛周或身体其他部位,且有复发倾向,常多处发生,性质顽固,迁延难愈。
典型症状:丘疹 上半身热刺激性多汗 毛囊角栓 毛囊性呈鳞片状角化 脓疱

皮疹初发于毛囊口,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具有痒感的红色毛囊小丘疹,丘疹顶端形成一个黄白色小脓头,周围有炎性红晕,中心有毛囊贯穿,丘疹出现较多,散在分布,互不融合,有轻度痛感,瘙痒明显。一般无全身症状,经过数天,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渐愈。如反复发作,迁延数周,好转变为慢性毛囊炎。好好于多毛部位,头皮、会阴、腋部、肛周及四肢伸侧。皮疹易继发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等疾病之后。

初发为与毛囊一致的炎性小丘疹,周围有红晕,迅速变为脓疱,中心常有毛发贯穿,脓疱如粟粒大小,不相融合。疱壁薄,破后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自觉瘙痒及微痛,数天后干燥结痂而愈,不留瘢痕。多见于成人,好发于头皮、项部,也见于臀部等处。局部淋巴结可肿大。性质顽固,倾向复发,常迁延多时。


根据临床表现易于诊断。

中医病机和辩证:

1.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系湿热内蕴,外受热毒,郁于肌肤而致,或因素体虚弱,腠理不固,外受热毒而致。

2.辨证分析 湿热型:体表散在淡红色丘疹,小脓疱,自觉刺痒,微痛。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弦,辨证属于湿热内蕴,外感毒邪。气血两虚型:素体虚弱,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辨证属于气阴不足,外感毒邪。

(一)发病原因

引起毛囊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偶有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和类大肠杆菌。毛发的牵拉、摩擦、搔抓引起的损伤,皮肤的浸渍,局部蜜封包扎及应用皮质激素等是引起毛囊炎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

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皮肤卫生差,以及搔抓均可为本病的诱因。非化脓性者多与职业或与某些治疗因素有关,如经常接触焦油类物质或长期应用焦油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者,均易患本病。

1.急救(缓解措施):

中医:辩证施治,中医杀菌散结疗法,全面分型毛囊炎,随症立法、依法组方、组方给药;注意饮食生活起居,从临床治疗到生活调理,全面做好毛囊炎的治疗,杜绝继发全身播散性感染!

1.局部治疗:原则以杀菌、消炎、促吸收为主。早期外用软膏,如:、3%碘酊。脓肿形成

2.全身治疗:全身症状显著者给予抗菌药,多选用磺胺类药物或红霉素,口服复合维生素。

3.物理疗法:可用紫外线、红外线照射,或用氦氖激光治疗。

1.毛囊性脓疱疮 多发于毳毛部位,以四肢伸侧较多,脓疱较大,分泌物多,易结厚痂。

2.毛囊炎性药疹 多由碘剂、汞剂、溴剂所致,无一定好发部位,有服药史,经过短,停药后可愈。

1.毛囊炎食疗(仅供参考,具体需要询问医生):

1)枸杞叶茶

(原料]枸杞叶100克。

[制法)将枸杞叶加水煎汤,去渣取汁。

[吃法)代茶饮,频频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止痒。适用于各种毛囊炎,对湿热型患者较为适宜。

2)冬瓜薏苡仁汤

[原料)冬瓜200一400克,薏苡仁30一50克,精盐适量。

[制法]将冬瓜洗净切块,与洗净的薏苡仁一同入锅,加水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