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小儿高热,小儿发热)
- 挂号科室:儿科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典型症状:高热 低烧 小儿发热
一、症状:
1.发热程度分级:
(1)低热:37。5℃-38℃
(2)中等热:38。1℃-39℃
(3)高热:39。1℃-40℃
(4)超高热:40℃以上
二、其他:
经过细致的体格检查,根据一些体征能帮助找到小儿高热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若患儿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例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
2.若发现疱疹,可能为水痘;
3.若发现皮肤有瘀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4.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5.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
6.若发现口腔粘膜有斑点,可能为麻疹;
7.若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样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
8.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它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小儿高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变态反应,例如疫苗接种、输液和输血的变态反应、异体血清以及过敏反应等都可以引起急性高热;
(2)中暑、某些颅内损伤、癫痫和惊厥的发作、新生儿脱水等也可引起急性高热;
(3)急性传染病早期或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急性高热;
(4)某些恶性肿瘤,例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等可能引起小儿长期高热;
(5)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也可引起小儿长期高热。
1.预防:
1)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免疫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2)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过冷或过热。
3)流行期间少带小儿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4)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衣着要凉爽透气,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
5)及时接受预防注射,减少传染病发生。
2.其他注意事项:
1)由于高热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因此必须鼓励患儿多饮水。同时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患儿会发生口干口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筋,热度非但不退且会更高,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多见于平时有营养不良的婴幼儿;
2)有些患儿会引起抽筋,甚至高热惊厥。抽筋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一次发热仅抽一次,很少超过2次以上,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
3)一般发热对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且能加速抵抗力的产生。但当体温超过41°C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孩子出现40°C以上高热就必须紧急处理。
4)小婴儿可能由于高热会引起心跳加快,还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等。
在夏天高热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有关,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甚至乙型脑炎等有关。不过这些病除发热外还会有另一些表现,应仔细鉴别。
一、小儿高热食疗方:
1.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服用的双花饮:
取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将金银花、菊花加水煮15分钟,取汁当茶饮。有清热解毒作用。
2.适合8个月以上宝宝服用的生姜红糖粥:
生姜3片,红糖12克,粳米50克。将米加水煮粥,将生姜、红糖加入到滚粥中,热服。有发汗祛风寒作用。
3.适合1岁以上宝宝服用的冬瓜荷叶汤:
取冬瓜250克,荷叶1张。将冬瓜洗净,连皮切块。荷叶切碎,加水煮汤,汤成后去荷叶加盐喝汤。有清热化痰、除烦解渴、利尿的作用。
这些食疗方都是安全无毒的佳品。各家父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自己的孩子有选择的服用。是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的。
二、小儿高热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首先在安排饮食时总热量不能低于身体所需热量的70%。饮食要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牛奶、蛋花汤、稀粥、藕粉、肉末面条等,同时也可以多补充水分。为了弥补宝宝发热期间的营养损失,应每日加餐1-2次,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加餐一直要到疾病恢复后1-2周后停止。
2.食物要软、易消化、清淡,如米汤、稀粥、乳制品、豆制品、蔬菜、面条等;
3.同时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病症,因此还应给小儿补充含高蛋白的食物,如肉、鱼、蛋等,但要少荤少油腻食物;
4.也可吃少量水果。饮水、饮食都要少量多次,切不可暴饮暴食。
三、小儿高热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不要吃鸡蛋。当发热时食用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鸡蛋,不但不能降低体温,反而使体内热量增加,促使婴儿的体温升高更多,因此不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