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病是一种以脑膜脑炎、肺炎和播散性感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真菌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新型隐球菌和加特隐球菌感染为主。其中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占到了绝大多数。新型隐球菌感染是以机会致病性感染为主,常好发于T细胞免疫缺陷患者,尤其是AIDS患者。
隐球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而难以发现,用墨汁负染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体。隐球菌细胞壁的多糖荚膜是其发挥致病力的主要因素。这种荚膜结构为隐球菌提供了一种保护性的物理屏障,可干扰抗宿主免疫系统的吞噬和清除作用。
1.方法学检查
(1)墨汁染色法 墨汁染色法仍是目前主要且有效的检测手段,但阳性率和符合率低,容易漏诊,不适合早期诊断。
(2)分离培养法 分离培养法是检测的金标准。将标本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上,待隐球菌长出菌落后,再进行检测的方法,但此法敏感性低,报告时间长。
(3)胶体金方法 胶体金方法是利用免疫层析技术建立的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的方法。具有常温性状稳定、早期、快速、准确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高。
适用科室
1.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神经内科。
2.肺隐球菌病-呼吸科、ICU。
3.皮肤黏膜隐球菌病-皮肤科。
4.儿童脑膜炎-儿科、神经外科。
5.免疫缺陷人群-感染科、器官移植科、ICU。
临床意义
1.荚膜多糖抗原是隐球菌特有的分泌物,是隐球菌感染确诊的依据。
2.感染初期呈阳性,是隐球菌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3.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
【供稿 邓强】